2020年4月11日 星期六

丙年將臨期第一主日

(路廿一25─28,34─36)

 

耶穌的文化世界

 
在路加福音的緒言中(路一1─4),聖史承認他與其他聖史一樣,參考了其他的來源。學者們一致同意最早的馬爾谷福音是其來源之一。今天來自路加福音(路廿一)的摘錄以馬爾谷福音十三章為基礎。
 
當代許多信徒認為這些章節正描述世界末日的情景。從某個角度而言,它們的確有此義,這是因為它摻雜了耶路撒冷聖殿於西元七十年被毀滅的關係。當馬爾谷書寫時,此事件尚未發生。但路加書寫時(大約西元八五年),此事件早已發生。
 
那麼現在聖殿已然不存在了,路加到底願意告訴他的讀者些什麼?今天所選讀的福音正突顯這樣的背景。
 
在25─28小節中,路加將「即將臨到的世界」(26節,未來事件)與已經發生在耶路撒冷(已成路加時代的往事)分開。發生在「人子...乘雲降來(27節)」時的審判會比耶路撒冷聖殿拒絕導師耶穌後所受的審判來的嚴重。路加警告他的讀者意味甚強。
 
然而忠貞的信徒無所畏懼。當他們見到使人驚惶失措的天上的異像以及地上的災禍時,他們會知道自己個人的救援與逃脫時辰到了。這裡所翻譯的「救援」並非基督死亡復活的救贖之意,乃是從迫近的痛苦中解脫。
 
這是何等的自信?路加在34─36節中解釋它。這種勸告也許來自路加特有的(L)來源,為其他聖史所不知。說不定是路加自創的。遑論它的岀處,路加仍堅持時時警醒,常常祈禱是無庸置疑的。

 

警醒

 
耶穌特別警告那些貪吃,醉酒,和掛慮生活的人(34節),不要沉淪以致錯失良機。美國人也許會沾沾自喜,認為這些信仰先輩旁鶩太多與咱們沒有兩樣。那可是大錯特錯了。
 
第一世紀巴勒斯坦一般的市井小民,占總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五,僅能維持生計,那有能力再貪吃,醉酒,和度安逸舒適的生活。他們所擔心的是下一餐的來源,家庭成員是否足以糊口。換句話說,他們主要關心的是此時此刻生存的挑戰。
 
這類的警語應是針對那些有閒及又有機會貪吃,醉酒,度「安逸舒適生活」的菁英權貴。路加特別針對那些貪婪,拒絕與窮人分享的富人,即便財富是這文化所標榜的榮譽條件(路十二13─34,尤其15)。確實,最好刪除路加每次提所到的「富人」,改以「貪婪」這字來代替。不僅路加本人討厭,路加福音中的耶穌討厭,即便路加福音中所有的人也都討厭他們。
當人子回來審判時,這些人將會訝異自己難脫其咎。也難怪路加催促他們要警醒。
 

祈禱

 
宗教祈求是種導向那掌控一切生命主宰的溝通形式。在聖經中,這就是天主。路加所描繪的天上的異像及地上的災禍也都屬天主管轄。當美國人位研究這些天上的異像或地上的災禍時,不惜徵召集那些氣候衛星,電子望遠鏡,天文學家,氣象學家,或是調查人員來評估,路加卻勸告信眾要為自己能夠堅強足以逃脫這些事而祈求﹝天主﹞。
 
首先聽到路加警語的信仰先輩乃掛慮生計。升斗小民為生存而奮鬥,菁英卻追尋更富裕權貴的生活。美國人傾向未來的特性常忽略了當下。數位電子錶提醒著我們時間匆匆即逝。路加福音中耶穌的警語「時時警醒,常常祈禱!」適合任何時代的人,協助他們逃脫世界末日的災難。
 

取自 The Cultural World of Jesus: Sunday by Sunday, Cycle C. 出版 Minnesota, Collegeville. 作者 John J. Pilch。

丙年將臨期第二主日

(路三1─6)

 

耶穌的文化世界

 
概括而論,普通的「洗禮 」運動存在於西元前150年至西元後250年間的巴勒斯坦。在這段時期,許多猶太和默西亞團體舉行某種洗潔儀式,或洗禮。這些團體包括了谷木蘭的厄色尼人(The Essenes at Qumran),艾俾歐尼猶太基督徒(The Ebionites 敘利亞的異端),若翰洗者及其門徒,耶穌和祂的門徒(參若三25,四1),以及不同派別的諾斯士(The Gnostic)信徒。
 
洗者若翰及其門徒廣為人知。當分封侯安提帕黑落得聽聞耶穌的宣傳,他的反應「若翰從死者中復活了」是大眾的意見之一。「若翰我已經斬首了;而這人到底是誰?關於祂,我竟聽到了這樣的事!」(路九7─9)
 
況且,若翰洗者皈化了許多人,並有許多追隨者。在路加福音續篇的宗徒大事錄中,他記錄了厄弗所的普黎史拉和阿桂拉認得一位曾由洗者若翰付洗的門徒阿頗羅(宗十八25)。雖然阿頗羅認識並教導耶穌的事蹟正確無誤,他們「更詳實地」教導了他(宗十八26)。保祿同樣在厄弗所發現了十二位由洗者若翰付洗的門徒,並重新以耶穌基督之名為他們施洗(宗十九1─7)。
 
這些不同的團體施行著不同的洗禮,在意義上也不盡相同。因此路加解釋若翰洗者的洗禮為「悔改的洗禮,為得罪之赦。」(路三3)
 

悔改

 
洗者若翰的主要信息是悔改的必要。當時的聽眾對「悔改」的希臘字以及其所對應的希伯來字相當熟悉。這些字在日常用語上有「改變心意」的用意。在宗教上,這字又引申「拓展視野,提昇經驗,改革生活」的涵義。我們慣用「皈依」這字。
 
在猶太人的心目中,這些字所衍生的宗教涵義尚包括著從抗命和不快的生活中「回歸」天主。天主召選厄則克耳先知成為一個忠實的宣道者時,說「你若警告了惡人,而他不肯離開罪惡和邪道,那他必要因自己的罪惡而喪亡。」(則三19)。顯然地,這需要人的努力:人在盤點後,會想辦法努力解決問題。
 

罪惡的赦免

 
回歸天主將獲得罪赦。洗者若翰並未解釋其意義。但在福音中,最接近這句話的類比是「免除債務」。實際上,路加在其所傳的天主經中寫道:「寬免我們的罪過,因為我們自己也寬免所有虧付我們的人」(路十一4;參瑪六12)。在此,罪與債務是相同的。
 
市井小民最熟悉債務了。他們生活一直處於債務中。第一世紀的巴勒斯坦,處於債務世界的升斗小民受到喪失土地,牲畜以及家庭的威脅中。記得瑪竇福音第十八章廿三至廿五節中的耶穌比喻:欠一萬塔冷通的僕人得將自己和妻子兒女以及所有的一切都變賣了來還債。
 
那哀求庶民的債務得到君王的豁免(瑪十八27)。他總算挽救了自己以及自己的榮譽。很不幸地,他並沒回報那欠他少許的平民同伴。最後,君王下令將這惡僕交給刑役,直到他能償欽清債務(瑪十八34)。
 
在今天的福音讀經,洗者若翰催迫他的聽眾趕緊遠離邪道回歸天主,天主可能會因此原諒並忘記他們的惡行。在約旦河的洗潔禮,若翰視為回歸的象徵。雖然福音並沒有明確地解釋若翰洗潔儀式的意義,谷木蘭的洗潔儀式卻可以提供可靠的背景。
 
在谷木蘭的團體規約( Rule of the Community)中讀道:「他們﹝指著團體成員﹞不可進入水中﹝以便﹞與聖者﹝指谷木蘭團體﹞分享純潔的飲食,除非他們已遠離惡習,否則不是潔淨的;那些違背自己諾言的不是潔淨的。〕
 
身處於慣常欺騙與謊言的地中海文化,先知與改革者確切指出天主並不喜歡也不會受到藉口或謊言所矇騙。一個真心願意回歸天主的人最好將儀式各個層面所包含的意義當真。這種人最好能夠符合洗潔儀式所象徵的意義。
 
聽到洗者若翰的信息,美國人當如何自處呢?生活在世界屬一屬二的強國中,處處見到天主的恩寵,美國信徒到底該從「從」哪皈依呢?必須回歸「到」什麼地方?這些問題並不易回答,但將臨期的這一週讓我們有機會去思索。我們將在下週聽到洗者若翰的建議。
 

取自 The Cultural World of Jesus: Sunday by Sunday, Cycle C. 出版 Minnesota, Collegeville. 作者 John J. Pilch。

丙年將臨期第三主日

(路三10─18)

 

耶穌的文化世界

 
如何得知一個人悔改了?察言觀色。為不同類型的人,洗者若翰提供了具體範例。
 
家庭
 
中東文化普遍信念:如果有人獲得多點東西,其他的人相對地必然少獲得些東西。如果有人有兩件外衣,自然揣測有人沒了外衣。此文化認為渴望超出所需,簡直就是貪婪。可恥極了。
 
雖然沒有義務將第二件外衣贈與非親非故。確有給予親戚的義務。總而言之,這就是舊約聖經所理解的「鄰人」(戶十五2)。
 
從分享食物上就更清楚分享等級的差異(路三10),因為僅能糊口度日層級的升斗小民是無法將物資分配給家庭之外的人。福音中,在耶穌設法說服飢餓的群眾貢獻自己的食物給更多的人之前可大費周章(路九10─17)。親戚已是他們的極限了,即便在此層級人也難免貪婪或自私的。為此,洗者若翰激勵他們不應侷囿於家庭關係而已。
 

稅務員

 
美國的稅務制度與古時羅馬帝國的稅制完全不同。路加使用的希臘字指出這些人為稅務員。他們主要的任務就是在邊界地區以及某些據點,例如橋樑,城門或是碼頭,對出入的物品課稅。
 
洗者若翰這裡所論及的稅務員(還有五27,29-30;七29,34;十五1;十八10─11,13)替像匝凱這樣的稅務主管而工作(路十九2)。羅馬帝國轄屬下的稅務主管通常是在地人,藉由出價高的進標者獲得,當然贏得官銜的人得立刻向羅馬進貢。可想而知,儘可能地撈本並從中獲取暴利是必然的。
 
稅務主管總常是僱用一些舉目無親,無家可歸的人,他們毫無其他的選擇。事實證明,他們雖擅於欺騙或敲詐,然真正受益者仍是他們的雇主,而非自己的錢囊。當然,其中不乏一些公平誠實的人。再者,很少有稅務主管像匝凱那般「富裕」的。這整個稅務制度非常風險,經常失控,絕非賺錢。
 
因此若翰洗者主要的針對那些稅務主管的僱傭,按照所「規定」徵收(路三13),也就是,他們的佣金。他並沒論及改革這項壓迫人的制度。
 

軍人

 
當時並沒有羅馬帝國的軍旅駐紮在巴勒斯坦,再者,從朱力屋斯凱撒之後,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就沒必要服羅馬人的兵役。因此這些軍人最好懂成在分封侯安提帕黑落得轄區內服役的猶太人。他們通常被人藐視,怪罪為羅馬魁儡君王服差,鞏固羅馬人的勢力範圍。他們的被「皈化」以及那些稅務員渴望過較好的生活確實引人注目。
 
洗者若翰坦率地要求「不要詐騙或打小報告」。換句話說,不要敲詐或勒索。對自己的糧餉要知足。這與凱撒奧古斯都大帝所倡導的模範軍人沒有兩樣。
 
從路加所呈現洗者若翰宣講的三個例子來看,聖史似乎不能也不願意提倡改革不正義稅制以及鼓動良心叛變。路加主旨在於說服外邦人,基督徒並不會危害羅馬文明,他也比較正面地報導羅馬軍隊。
 
洗者若翰的宣講造成了空前的震撼:「人人心中都在猜想。」若翰或許就是默西亞?不是的,洗者若翰謹慎地將自己與「要來的那一位」區分出來。
 
對於洗者若翰的勸諭,美國信徒該如何因應呢?貪婪,自私,濫用權力和地位仍形影相隨。誰是我們當中現代荒野中呼喊者的聲音呢?誰將召喚我們皈依並邀請我們度圓滿的福音生活呢?
 

取自 The Cultural World of Jesus: Sunday by Sunday, Cycle C. 出版 Minnesota, Collegeville. 作者 John J. Pilch。

丙年將臨期第四主日

(路一39─45)

 

耶穌的的文化世界

 
基督徒非常熟悉今天福音中聖母「往見」表姊依撒伯爾的單純故事。許多藝術家曾在油畫上詮釋這故事,但現代美國讀者該如何聽並詮釋這故事呢?當然沒人會去想像聖母瑪利亞與依撒伯爾共進午餐會搭乘貨卡車(pickup),行駛於州際高速公路上。但是他們會如何想像呢?這裡提供一個地中海文化所建議的背景。

 

女人與出遠門

 
女人在古代中東從不能獨自做任何事。她們或者必須常與一群女人和小孩在一道,或是在其父親,兄弟,丈夫,或其他有責任的男性親戚的監護下。一個女人,像聖母瑪利亞這般約十四歲大的未婚女子,獨自出遠門,定會遭致無恥意圖與行為的批評。如果除了若瑟之外,沒人知曉她已懷孕,毫無疑問,人們會認為其懷孕是這趟遠門所使然。
 
從加里肋亞瑪利亞所居的納匝肋到猶大表姊的村落(後來基督徒的傳統認為這是 Ain Karem 的猶大村落,離耶路撒冷西方八公里),行程要四天左右。由於獨自出遊不安全,人們通常和蓬車一塊行旅。雖然路加並未提及,聖母瑪利亞有可能選擇此種方式。
 
在文化上,聖母獨自出遠門有無其他合理的解釋?我們下面會討論這可能性。
 

跳躍的孩子

 
要學富五車的當代信友放棄自己科學實證的頭腦,去了解比較簡單的人類解釋,並非易事。過去一百年到一百五十年間,我們才懂得人類生殖與生育的事實。我們信仰先輩對生命的認識比我們現在簡單得多。
 
古人相信男性將一個縮小但完完整整的人放入女性內。男性提供「種子」,女人提供「土地」。在這種世界觀當中,受孕的差錯完全歸咎於土地,而非種子。
 
孕婦總是經驗到腹中孩子的動作。依撒格的妻子黎貝加感受到懷裏的活動,還以為正懷著雙胞胎(創廿五)。那活動被解釋成孩子間的競爭,雙胞胎象徵著所代表的兩國未來的衝突(創廿五22─23)。
 
依撒伯爾將自己腹中孩子的活動解釋成胎兒聽到瑪利亞的問候聲在「腹中喜悅跳躍」。當依撒伯爾將這件事告知瑪利亞時,瑪利亞會肯定對自己孩子所產生信念。正如天使所宣報的,她尚未出世的孩子是神聖的(路一35)。這神聖的特質具有驅魔避邪的能力。
 
在當代科技的包袱下,尚未出生孩子的神聖是種大於邪惡或魔鬼的「超能力」。瑪利亞很很快相信有了這樣能力的孩子作伴,她獨自出門是安全的,正像多俾亞在出國旅途中有偽裝的辣法耳天使保護一般(多五4等)。古代中東文化的後人現在主要依靠護身符或類似避邪之物(通常是藍色)來避邪。
 

路加的詮釋

 
1964年宗座聖經委員會注意到福音聖史們「擷取某些許多傳下的;他們綜合了一些;有的以當時教會的觀點來重新解釋。」今天路加福音所呈現的信息被視為他以文學家與神學家立場所發展出來的作品。這並非來自瑪利亞的記憶。在其表姊依撒伯爾最需要時,分娩時離開(她離開了,56節),瑪利亞則相當不通人情。
 
路加本人應該很清楚他這個故事,既不合理也不可能。原始讀者也應很清楚這一點。但是他們馬上看出路加的用意。他是為了解釋若翰洗者和耶穌的血緣關係。為此他將兩位準媽媽湊在一起表示她們彼此相識,並且一起讚頌那臨在她們平淡生活的天主。
 
美國人對歷史認知的薄弱是出了名,特別是那些在他們出世以前的事蹟。這的確蠻奇怪的,美國信徒試圖尋找它字面的事實,然而這樣聖經故事有其完全不同的目的。如果真能想像出精采畫面,我們僅能夠羨慕路加聖史的卓絕才能與啟發,他顯然達到了他的目的。天主的工程實在奇怪與奇妙。
 
 
取自 The Cultural World of Jesus: Sunday by Sunday, Cycle C. 出版 Minnesota, Collegeville. 作者 John J. Pilch。

丙年聖誕期聖家節

(路二22─40)

 

耶穌的文化背景

 
為家庭下定義向來不易。這項挑戰在古代世界與現代文化之間無分軒輊。較困難是如何決定何種家庭是好的和像樣的,以及何種不是。
 
正如今日福音所指出,那孕育和撫育耶穌成長的家庭是毫無疑問熱心與虔誠。他們小心翼翼地遵奉法律書。根據肋未記第十二章3節,耶穌的父母在其出生後第八天為祂施行了割損禮並起了名字。再依據肋未記第十二章3節至8節較大的背景,在耶穌誕生後四十天,整個家庭偕同瑪利亞至耶路撒冷聖殿行取潔禮。
 

割損禮與命名

 
古時中東,許多社會施行割損禮。它們的淵源晦暗不明。原先專家認為它起源自埃及然後輾轉至北方和東方的閃族世界。根據考古的發現,當代意見則認為割損來自閃族世界的西北方後傳入南方被埃及人所採納。
 
進行步驟的涵義有多種。例如,以色列人的早期歷史,男性在青少年期(puberty)(見創十七25)或結婚時(創卅四)受割損。就此,儀式具有功能性的意義:男性現在能夠結婚並被視已婚的人。撒拉要直到亞巴郎受割損後才能受孕生子,為天主所祝福的孩子。
 
以色列人的後期歷史(肋十二3),為能回溯投入(retroject)至亞巴郎的生命,出生後八日行割損的風俗(創十七10─14)。巴勒斯坦的塔爾古木(Targum),也就是希伯來文聖經的阿拉美文釋譯版本,報導了一則依撒格和依市瑪爾之間相當有趣,近乎虛構的爭執。依撒格認為自己優於依市瑪爾因為他為中悅天主,在年幼時就割損過。依市瑪爾在其十三歲時割損認為自己優於依撒格在青少年期他可以拒絕或反對割損,但他卻欣然接受。誰暁得青少年的依撒格又會怎樣?
 
為欣賞割損與命名的意義,回想古代受孕觀念是相當重要的。那時廣泛相信男人將已具完整雛形的人(miniature person)植入女人體內,女人僅僅提供一塊能使「種子」發育成長的「田地」。
 
但由於女人在古地中海被視為好色的和不值得信任的(研讀德訓篇及箴言論及此的描述)。丈夫從不確切知道新生兒是否由己所出。對繼承者懷疑的這種不確定性會削弱了家庭,讓家庭的財寶易遭盜取。藉由在出生後八天行割損與命名,父親能夠早早公開正式宣佈接受這位新生兒為自己的兒子,就無視後日出現的種種非難。
 
路加福音並不似瑪竇福音所載,若瑟並未得知耶穌和祂的神聖根源的「啟示」。即便如此,若瑟依據法律書割損並命名,足見他的確是一位榮譽和正直的人。若瑟的榮譽表現鞏固了這新的家庭。

 

瑪利亞的取潔

 
同樣瑪利亞渴望滿全法律書的規範,包括取潔的規定,也展現出是位虔誠者(注意路加稱「他們」的取潔,不諳巴勒斯坦當地的風俗)。
 
若瑟和瑪利亞依據肋未記第十二章6節至8節,在取潔禮獻上一對斑鳩取代該獻的羔羊,說明了他們的社會地位。他們大概沒有地來飼養羊或買不起羊。
 
美國信眾習於美化「聖家」。聖家經常被看作美國的中等階級。中東文化的洞見正好糾正了這傾向。極其明顯,深植的信仰以及熱心虔誠似乎並不能使這家庭豁免它的辛勞和危機。
 

取自 The Cultural World of Jesus: Sunday by Sunday, Cycle B. 出版 Minnesota, Collegeville. 作者 John J. Pilch。

丙年聖誕期主顯節

(瑪二1─12)

 

耶穌的文化背景

 
惟獨瑪竇聖史報導了關於賢士的故事。沒有任何其他的古老文件證明這是真實歷史的報導。當代學者相信這也許早先就已存在根據巴郎故事(民廿二─廿四)而形成的傳統,是為了表明外邦人從起初就隸屬於天主的計畫中。但是學者們對於福音聖史編著這故事的創造程度意見分歧。
 
總之地中海人民在實在和顯像(reality and appearance),事實和印象(fact and impressions)界線上保持非常大的灰色空間。在意義上,顯像或印象總是比實在和事實來得更豐富。當然這肇因於文化過度重視名譽,亦即,公眾確認以及其價值被肯定。
 
若瑟知道他並不是瑪利亞所生孩子的親生父親(瑪一19)。瑪竇並沒有隱藏這事實。上主的天使,來自所有尊榮根源天主的至高尊榮的使者告訴了若瑟,耶穌受孕是天主所願意發生的並且耶穌在天主計畫中所扮演的角色:「由他們的罪惡中拯救出來」。但是我們知道,若瑟並沒有透露這信息。在大家的印象中,他似乎一生保有這秘密 。
 
聖史如何將耶穌受孕這隱藏羞辱的情況轉化成為公開的光榮顯像?瑪竇以耶穌的族譜為故事起始,這是古代世界紀錄某人榮譽的重要策略。根據達味名字,瑪竇明顯做了一些數字的規劃。希伯來文也是種數字,希伯來文中數據(DVD)的子音(consonants)可達到十四個。在這族譜中,瑪竇以十四個名字一組將這些名字多多少少分割成三組。重點是:耶穌的確是以色列最偉大的君王達味的後裔。
 
之後,瑪竇報導了賢士(不是君王或占星者)前來朝朝皇室的後裔。從地中海榮譽的眼中來看,這故事透露了瑪竇如何巧妙地彰顯耶穌榮耀的地位。
 

猶太人的君王

 
賢士前來尋找猶太人的新生君王。瑪竇以及瑪竇筆下的耶穌在耶穌傳教中不斷地稱呼天主的子民為「以色列」(見二6;同時八10;九33;十6,23;十五24,31;十九28;廿七9)。這人民由三組人所構成:「猶太人」,「加里肋亞人」和「培勒雅人 pereans」。外人漠視這些區別稱每個人為「猶太人」(希臘字常被錯誤地翻譯為「Jews」)。比辣多稱加里肋亞納匝勒人耶穌為「猶太人的君王」(若十九19─22)。
 
由尋找新誕生的猶太君王的東方訪客所說的話震撼到現任的老黑落德猶太人君王。他知道自己沒有新誕生的繼承者。
 
之後,瑪竇呈現榮譽訪客與害怕統治者相反的對比。黑落德「暗地裡」召見賢士(7節)。在中東和所有以榮譽為核心價值的社會,私相授受對榮譽會產生威脅。如果榮譽公開宣稱的價值以及為大家所認同的話,百姓的行為都必須是正大光明,坦坦蕩蕩。任何人鬼鬼祟祟地從事隱密的事,自然被視為不光榮,羞恥的。黑落德秘密地詢問立即被標示為不光彩。
 
賢士聽到他們得報告他們找尋到的這位新君王的要求,但是正如聰明的中東人,他們拒絕參與這令人羞辱的策略。他們繞道 返鄉(12節),為此矇騙了寡廉鮮恥的黑落德(瑪二16)。
當賢士找著了耶穌,他們朝拜了祂。這些極具榮耀地位的訪客展現出他們對耶穌和祂母親極高程度的尊崇。他們同時獻上了三樣禮物(黃金、乳香和沒藥),更展示出他們所表達的尊敬。瑪竇極有技巧地將耶穌置入一個光彩的背景中,這些都不會逃脫那些原始中東聽眾的注意力。
 
美國人熟悉婚外生子以及在許多不同的社會背景所造成的危機。先前視為羞恥的這些經驗儘可能不讓家庭或鄰居知道。今日這些都已改變了。如果若瑟,瑪利亞和耶穌是美國人的話,瑪竇聖史又會如何來處理他們的窘境?
 
 

取自The Cultural World of Jesus: Sunday by Sunday, Cycle B.出版Minnesota, Collegeville.作者 John J. Pilch。

丙年常年期第一主日(主受洗節)

(路三15─16,21─22)

 

耶穌的文化世界

 
耶穌和其他聽到若翰洗者的宣報的聽眾一樣(路三1─14),到若翰洗者跟前受洗。學者們認為在這洗禮中,耶穌成為了若翰洗者的門徒,直到若翰洗者被逮捕處死以後,耶穌自己給人執行若翰洗者的洗禮(參考若三22;四2)。
 

耶穌的受洗

 
瑪竇、馬爾谷和路加福音所報導耶穌受洗事蹟中,有聲音從天上作證是非常重要的。耶穌被視為「你是我的愛子,我因你而喜悅」(路三22)。
 
古地中海世界相信男性將一個濃縮但完整成熟的成人(種子)植入女性內(相當於孕育種子的土壤)。這些人沒有當代對了解人類生殖的知識,也沒有現代對親生父母的精密測試方式,在生物學的層面上他們完全不能證明親生父子關係。
 
基於這個理由,公開與社會對親生父子關係的認可就相當重要。這項認可團體不僅給予孩子在社會中合法以及適當的地位,也同時要求父親對孩子的責任。在路加的耶穌受洗報導中,有天上的聲音稱耶穌為「我的愛子,你是我所喜悅的」。
 
耶穌聽見天上的聲音的經驗是何種人類的經驗呢?學者們認為這是意識在另一種狀態的經驗或是另一世界的經驗。世界上有百分之九十的文化承認這些經驗,並且發現他們在文化中有其用途及意義。唯有在高度工業化的文化設法堵塞這些泛人類的潛能。即便那些學者認為耶穌受洗是出自福音聖史的解釋也必須承認聖史們在那些文化下聰明地建構這些事蹟,並使人信服。耶穌顯容與復活耶穌的顯現都是屬於這些人類經驗。
 

家譜

 
在古代家譜也許多目的,而且常常重新譜過會了特殊的目的。瑪竇的耶穌家譜是福音的開宗明義,肯定了耶穌是達味之子也是亞巴郎之子(瑪一1─17)。路加福音中耶穌的家譜則緊接著耶穌被天上的聲音稱為所喜悅的愛子(路三23─38)。類似天上聲音的回聲,家譜中的每一段都重複著「某某的兒子」,好像強調天主為耶穌作證。族譜最後明認耶穌為亞巴郎之子以及天主之子。這正是天上聲音所指示的。
 

榮譽與家譜

 
家譜的另一項功能就是紀錄並證實某人的社會地位,所享有的社會榮譽。古代族譜常常為了這目的而重新安排,正如路加和瑪竇的耶穌族譜所陳述的一樣。不論兩位聖史在報導上如何標新立異,他們所關心的是如何將耶穌呈現出是一位聲名顯赫的人物。
 
為耶穌這方式更形重要,因為祂的受孕情況相當特殊。這樣的族譜毫無疑問使得耶穌光榮地立足於當代社會中,不論祂的出生為何。從這個角度來看,族譜也有指導規範其社會互動。因此納匝肋人僅僅問:「這不是若瑟的兒子嗎?」(路四22),他們可能忘了或是並不知道在族譜中耶穌的地位。

 

榮譽與魔鬼

 
耶穌受洗時所賦予的榮耀以及在路加所報導的榮譽族譜中,在整個福音故事中還有另外一個後果。對觀福音(瑪竇、馬爾谷、路加)中每一部,在耶穌受洗的報導之後,都記錄著曠野中的誘惑。在地中海世界中,任何榮譽的事件都得接受挑戰。每個人總想要試一試這些顯要人士是否真如其名,最好能羞辱一下,讓其啞口無言。
 
當有聲音從天上賦予耶穌光榮時,在這文化中的每一個人會想到這樣的光榮需被挑戰,尤其是被那些在人類四周遊走作怪的精神體。耶穌在這事件中,並沒有支支吾吾,反而證實祂的確實至名歸。更有甚者,耶穌抵抗魔鬼誘惑並且識破它們的技倆,反倒增加了祂的榮耀。耶穌的凱旋勝利更增加了原本從天上所賦予的榮耀。
 
當代神學解釋常將這洗禮視為教會的的入門聖事,往往忽略了洗禮油生的背景文化。從這文化角度再次看耶穌的洗禮,能幫助我們更加欣賞教會的豐富傳統。
 

取自 The Cultural World of Jesus: Sunday by Sunday, Cycle C. 出版 Minnesota,Collegeville. 作者 John J. Pilch。

丙年將臨期第一主日

(路廿一25─28,34─36)   耶穌的文化世界   在路加福音的緒言中(路一1─4),聖史承認他與其他聖史一樣,參考了其他的來源。學者們一致同意最早的馬爾谷福音是其來源之一。今天來自路加福音(路廿一)的摘錄以馬爾谷福音十三章為基礎。   當代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