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1日 星期六

丙年復活期第三主日

(若廿一1─19)

 

耶穌的文化世界

 
將伯鐸三次肯定回答耶穌重複三次的問題:「若望的兒子西滿,你比其他人更愛我嗎?」(若廿一15,16,17)看成三次背叛耶穌的補償是正確的。但是不止於次。
 

門徒間的競爭

 
為了從他人身上獲取利益,古代與當代中東的領袖會常會聚眾,組成黨派。追隨領袖的人知道也很了解領袖追求什麼。他們投靠領袖因為他們相信合作才有力量,有組織就能有效地達到並完成單人無法成就的事。這些成員與領袖的關係非比尋常。
 
相反的,成員彼此之間的關係則相當淡薄脆弱。那也就不足為奇,當載伯德的兒子雅各伯和若望要求耶穌受光榮時也能獲得高位(谷十35─37),惹得其他門徒對他倆十分憤慨,因為他倆糟蹋他們(41)。即便在最後晚餐時,他們仍互相計較地位和榮譽,以及爭執「他們中誰是最大的」(路廿二24)。
 
若望福音中的愛徒明顯地受到耶穌的青睞。用餐時,他依靠在耶穌身旁(十三23),獲得關於背叛者的獨家消息(十三25─26)。甚至連伯鐸也不清楚,得藉助這位愛徒作為通達耶穌的中間人。

 

伯鐸與愛徒

 
若望福音中,將伯鐸與愛徒互相對比。愛徒似乎優於伯鐸(若十1─18)。耶穌提到牧羊人「從門進入」(2)。再者,看門者認得牧羊人:「從正門進入的才是羊的牧人,守門的會給他開門。」
 
善牧也領著羊進出。「他叫每隻羊的名字,領牠們出去。他把自己的羊放出去後,走在羊群前面,他的羊群跟著他」(3─4)。
 
若望聖史以這逼真的圖像來描述愛徒。耶穌被逮捕後,被送去大司祭那裡。當時,這位愛徒想必認得大司祭,「和耶穌一塊兒進入大司祭的庭院,伯鐸卻留在外頭」(十八15)。然後,這位「大司祭所認得的愛徒再出來,和看門的女僕說了ㄧ聲,讓伯鐸也進入院中」(若十八16)。明顯的,愛徒被塑造成善牧,因為(1)他從門進入,(2)看門(女僕)認得他,(3)他領羊進入。伯鐸並不是牧人, 反倒只是低賤的羊!

 

伯鐸,由僱傭而為牧人

 
如果讀者重新研讀若望福音第十章善牧與傭工的對照,伯鐸被聖史塑造成傭工。他無從得知背叛者;他需要愛門徒引進才入得了大司祭的庭院。他放棄耶穌落荒而逃的舉止像極了傭工而不是門徒。他否認耶穌,甚至在耶穌復活後,跑得比愛徒慢,看見了卻又緘默不語(若廿4─9)。
 
即便學者們認為這一章是「附錄」,來自聖史的門徒而非聖史本人的,伯鐸三次肯定愛耶穌的ㄧ幕正是福音的轉捩點。伯鐸正式被耶穌稱為群羊的牧人。伯鐸堅定地宣示效忠上主。愛徒從此引退了,沒再說話。
 
從地中海文化的洞見強調早期信眾的吵雜混亂,無知幼稚。充斥著競爭;是普遍的文化現象。但無論彼此爭權奪利,或愛徒所扮演的善牧,是領袖耶穌做成最後的決定:伯鐸被撿選為善牧。
 
 
 
取自 The Cultural World of Jesus: Sunday by Sunday, Cycle C. 出版 Minnesota, Collegeville. 作者 John J. Pilch。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丙年將臨期第一主日

(路廿一25─28,34─36)   耶穌的文化世界   在路加福音的緒言中(路一1─4),聖史承認他與其他聖史一樣,參考了其他的來源。學者們一致同意最早的馬爾谷福音是其來源之一。今天來自路加福音(路廿一)的摘錄以馬爾谷福音十三章為基礎。   當代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