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1日 星期六

丙年常年期第七主日

(路六27─38)

 

耶穌的文化世界

 

金科玉律

 
路加聖史的耶穌命令門徒:「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也要怎樣待人(路六31)」。瑪竇聖史的耶穌則說:「凡你們願意人給你們做的,也要照樣給人做;法律和先知即在於此(瑪七12)」。與耶穌同時的 Hillelu 也曾經說過「無論人如何恨你,不要以惡報惡;這是整部法律,其他法律的都是解釋。去學習它(Babylonian Talmud,Sabbath31a)」。在古代這類的說法比比皆是。
 

互惠

 
在這「金科玉律」背後所呈顯的地中海文化價值是互惠。「互惠」描述在個人或村落之間不同的施與受,或者退與進的互動,總是以下面三個模式出現。
 
一般的互惠是分享事物並不圖回報。家庭關係中的互惠以此為典型。「你們中間有哪個人,兒子向他求餅,反而給他石頭呢?」(瑪七9)。父母滿足自己孩子們的需要,去不苛求孩子還債。孩子們報以愛與感恩,為父母就已心滿意足了。
 
平行互惠為鄰居關係中的典型互惠方式。這是種彼此滿足對方需要。路加聖史的耶穌將它描繪也批評得很好。平行互惠就是愛那些先愛你的人。幫忙那些先幫過你忙的人。另一個例子就是借錢給那些能歸還的人或是自己以後能向同一人借錢一般。即便吃飯的邀請也屬於這一類的互惠。每一份邀請都有要求回請的意圖(路十四12─14)。
 
消極的互惠在與陌生人的關係上最為典型。這是種佔他人便宜的關係,同時並不想歸還(路十九22)。就是這種關係產生了中東的「好客」風俗,但這是屬於男主人對陌生人的關係的一種權力。主人會保護陌生人不在自己所陌生的村落受到消極的互惠關係──被佔便宜(參創十九5)。此種好客不要求回報,在這愛面子的文化中,回報主人的好客是種輕視,侮辱他人的行為。

 

路加聖史耶穌的聽眾

 
路加福音第六章27─36節中耶穌勸告的是那些社會精英──名流中堅份子。也只有這些人才有兩件外衣(29),或是成為乞丐或竊賊的下手的對象(30),或是也多餘的東西可以借出(34─35)。耶穌要求這些人對待陌生人有如自己的親人。祂呼籲那些菁英份子人對待窮人有如自己家人。祂說服打消那種消極互惠的念頭,也就是那些社會中堅名流不要佔那些窮人的便宜。這些勸諫正好是他們聽到耶穌宣佈真福「那些社會不幸=窮人是有福的」之後。

 

刻板印象

 
耶穌其實是在挑戰地中海文化中所油生的刻板印象:「社會精英」和「社會不幸」的分類。這文化一點也不內省自觀。他總是以外在評斷一切(撒上十六7)。這文化也造就出一批以偏蓋全並充滿刻板印象的人民。例如:「克里特(Crete)人常是些說謊者,是些可惡的野獸,貪口腹的懶漢」(鐸一12)。「原來猶太人和撒瑪黎雅人不相往來」(若四9)。「從納匝肋還能出什麼好事嗎?」(若一46)。
 
現代人也許馬上警覺到這些刺耳的判斷,但在古代則思空見怪。為了能夠控制或規範社會上的互動關係,人們使用互相貼標籤的方式(罪人,稅務員,城中的婦人,木匠的兒子,粉飾的墳墓等等)。這些名稱同時也賦予了社會的地位,也不去計較是否恰當。可惜的是人們因此陷入了這些刻板印象中,而不自知。
 
在耶穌的真福中,我們看到祂為破除這些刻板印象用心良苦。「貧窮的人(社會不幸者,被刻板,拒絕的人)是有福的(當然是天主祝福)‧‧‧」。唯有天主知人心,了解人真正的榮譽地位。
 
在我們社會中,是否也需要耶穌提醒我們放棄某些不自覺的刻板印象?有哪些需要被解放的?
 

取自 The Cultural World of Jesus: Sunday by Sunday, Cycle C. 出版 Minnesota,Collegeville. 作者 John J. Pilch。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丙年將臨期第一主日

(路廿一25─28,34─36)   耶穌的文化世界   在路加福音的緒言中(路一1─4),聖史承認他與其他聖史一樣,參考了其他的來源。學者們一致同意最早的馬爾谷福音是其來源之一。今天來自路加福音(路廿一)的摘錄以馬爾谷福音十三章為基礎。   當代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