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1日 星期六

丙年苦難主日

(路廿二14─廿三56)

 

耶穌的文化世界

 
過去地中海的平民文化,男性追求性別的自我認同是項終生的挑戰。由於男孩僅由女性撫養長大的慣例,完全缺少男性角色效法模範。直到青少年時期,男孩開始進入嚴苛的男性世界,必須學習成為男人。在這文化下,男性的一個特徵是能夠忍受體罰和痛苦而不畏首畏尾,哭哭啼啼。
 
希伯來人的訓誨文學,特別是箴言和德訓篇,有如當時的人人遵奉的「包青天(Dr. Spock─星際迷航電視影集中的主角之一)」。它們不斷地鼓勵父親體罰自己的兒子(女兒不在內)。「疼愛自己兒子的,當時常鞭打他……」(德卅1)。「趁他還小時,要叫他屈己服從,以免他轉為倔強,不服從你……」(德卅12)。

 

神學與經驗

 
當我們談論天主和了解天主都是來自和基於我們的經驗。經驗的養成,文化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地中海文化的父子關係提供他們想像天主如何對待人類以及人類應如何回應。
 
聖經中的英雄事蹟正說明此項。看看依撒意亞所描述的上主僕人如何沉默地忍受痛苦。「他受虐待,仍然謙遜任受,總不開口,如同被牽去待宰的羔羊;又像母羊在剪毛的人前不出聲,他也同樣不開口」(依五三7)。「上主的旨意是要用苦難折磨他」(10)。這僕人和其他人,有如聖詠哀探的作者(例如詠廿二),服從天主的計劃無辜受害,為年輕人提供了成年男性行為的模範。
 

耶穌的苦難

 
福音中的耶穌是非常典型的地中海男性模範。祂是位服從聽話的年輕人。耶路撒冷朝聖歸來之後,「祂就同他們下去,來到納匝肋,屬他們管轄」(路二51)。
 
成年的耶穌服從天父。「父啊!如果願意,請給我免去這杯罷!但不要隨我的意願,惟照你的意願成就罷!」(路廿二42)『為了更有效果(說服力),路加聖史從天主經抽離這句話,在此引用!』
 
耶穌一生效法聖經中的英雄人物。路加和其他聖史引用依撒意亞下篇和聖詠廿二及六九來描繪耶穌。路加的「他們拈鬮分了祂的衣服」定然來自聖詠廿二第十八節。首領們嗤笑「別人,祂救了;如果這人是天主的受傅者,被選者,就救祂自己罷!」與聖詠廿二第八節對應。耶穌的沉默受難被列入聖經的英雄人物當中。耶穌苦難故事的痛心描述的確是說明了這一點。
 

希伯來人書信

 
這封書信的講道者將耶穌的苦難解釋成:「祂雖然是天主子,卻由所受的苦難,學習了服從,且在達到完成之後,為一切服從祂的人,成了永遠救恩的根源……」(希五8─10)
為那些處於痛苦中的基督徒這有何意義呢?這位講道者說到:「……你們應該堅忍,因為天主對待你們,就如對待子女;那有兒子,做父親的不懲戒他呢?……我們肉身的父親懲戒我們時,我們尚且表示敬畏;何況靈性的父親,我們不是更該服從,以得生活嗎?……」(參閱整段,希十二3─11)。
 

當代信徒

 
今天基督徒所宣報的讀經以及所慶祝的奧蹟中,至少挑戰兩項文化流行思潮。其中一項就是需要正確的翻譯古代經文。在尊敬現代女性下,非排斥性的語言(Inclusivelanguage─避免性別歧視的語言系統)將的希伯來書信中「兒子」省略,以多數的「孩子」來代替,誤解了地中海文化以及聖經,因為原本並不意味或暗示女孩應受體罰,這樣好善意似乎證明聖經曾經贊成體罰女孩,也體罰男孩。
 
第二項挑戰是如何翻譯解釋在一文化視為可以接受並且合理的價值與行為,在另一個文化竟成了侵犯性的價值和行為。暴力研究專家指出家庭暴力的種種形式在某個文化下是可以接受的,在另一個文化下則是侵犯人權的。
 
路加聖史的苦難故事將耶穌描繪成效法與模仿的模範。這挑戰當代信徒重新思考聖經中所展現的想像以及他們天主的圖像,天主的意願,天主的痛苦,無辜的受苦,對受苦的回應,以及其他相關的概念思想。同時它也提醒我們,符合當代人性價值觀下,設計出適合的方式來效法並且模仿地中海文化下的耶穌。
 

取自 The Cultural World of Jesus: Sunday by Sunday, Cycle C. 出版 Minnesota,Collegeville. 作者 John J. Pilch。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丙年將臨期第一主日

(路廿一25─28,34─36)   耶穌的文化世界   在路加福音的緒言中(路一1─4),聖史承認他與其他聖史一樣,參考了其他的來源。學者們一致同意最早的馬爾谷福音是其來源之一。今天來自路加福音(路廿一)的摘錄以馬爾谷福音十三章為基礎。   當代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