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1日 星期六

丙年復活期第七主日

(若十七20─26)

 

耶穌的文化世界


國際知名的聖經學家 Raymond Brown 在其若望福音的註解兩冊經典之後,推出另一本愛徒的團體:新約時代一個別教會的生活,愛和恨(Paulist Press, 1979)。熟悉若望福音的讀者皆知指出若望與其團體所憎恨的人是多麼容易。
 
學者們正確無誤結論若望團體正脫離猶太人的機構或被排拒在外。它本身已能自主,在基督和藉著基督內,可直接效忠以色列的天主。若望福音的境遇反映出「他們」與「我們」以及「圈內人」與「圈外人」之間的比較。
 
要記得,今天讀經來自最後晚餐的耶穌祈禱(若十七1─26)提出這問題:「當耶穌要求『他們合而為一』時,祂為誰祈禱以及祈禱內容?」(21)。

 

信眾的合一

 
若望聖史的耶穌針對「圈內人」祈禱,也就是,為祂的門徒以及那些「聽他們話而相信祂的人」(20)。同時,也是這些「圈內人」接受了「彼此相愛」的新誡命(十三34)。
 
但是在這一對信息(十三21和十三34)中的關鍵要素就是耶穌成了模範。門徒應該彼此相愛的程度有如耶穌愛那些相信祂的人:愛到死。在耶穌內的信眾團體應該致力合一正像耶穌與天父之間的合一。
 

天主的主動

 
耶穌向天父所祈求的合一非常清楚地呈顯出它的淵源。祂所冀盼的合一並非來自人類互動和諧的結果,或是人性成熟與發展講習會的成果。不是的,合一是父與子賜予信眾的恩典。耶穌願意傳達給信眾正是這種父子與生俱來和活力充沛的合一(the organic and vital unity)。
 

愛:與生俱來的活力與可見的

 
有時團體生活會是種壓抑和窒息的經驗。也許具有個人主義傾向的美國人比其他文化的人民較為敏感。信眾與生俱來的合一應該是種生命給予的經驗而非面對死亡的經驗(見若六57)。團體應該滋潤生命的意義,而非榨取個人生命的意義。
 
再者,正如地中海文化的 公眾特性,信眾團體的生活與愛必須彰顯在大庭廣眾前,特別是出現在那些這福音中所指稱「世界」敵對團體前。愛的亮光不應隱藏在燈台底下。

 

愛的團體

 
適當回應天主父子生命與合一的禮物就是團體成員彼此相親相愛。圈外人對所見到的會詫異和感動(打動)。「如果你們彼此相愛,『所有圈外人』會因此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十三35)。
 
這並不意味「世界」會自動地皈依耶穌或決定向耶穌示好。而是,「世界」將從團體獲得耶穌的自我給予:在祂身上認出天主,天主中悅祂的言行舉止,並且天主復活祂以證明贊同祂言行的挑戰。唯有這項天主偉大的工程才能有效地洗刷十字架的屈辱。信徒們像耶穌一般必須不斷地盡力挑戰非信徒。
 

大公主義(Ecumenism 基督徒合一)

 
Brown 特別提到若望團體似乎對其他基督徒含有敵意其實只是表象而已。「我們」包括了那些不同於若望團體對耶穌所持的特殊信念的基督徒。他們有可能比我們乍看之下還來得要包容。
 
當代基督徒,特別是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之後,加倍努力於所有基督徒的合一。大公主義甚至鼓勵更和善對待並努力去了解非基督徒的宗教團體。如果基督徒遵循耶穌最後晚餐祈禱的挑戰和後果,他們 所致力的基督徒合一運動更有開花結果的機會。
 

取自 The Cultural World of Jesus: Sunday by Sunday, Cycle C. 出版 Minnesota, Collegeville. 作者 John J. Pilch。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丙年將臨期第一主日

(路廿一25─28,34─36)   耶穌的文化世界   在路加福音的緒言中(路一1─4),聖史承認他與其他聖史一樣,參考了其他的來源。學者們一致同意最早的馬爾谷福音是其來源之一。今天來自路加福音(路廿一)的摘錄以馬爾谷福音十三章為基礎。   當代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