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1日 星期六

丙年常年期第十五主日

(路十25─37)

 

耶穌的文化世界

問題與榮譽

 
在地中海世界裡,發問很少被當視作搜尋資訊。它們幾乎都被視為懷疑,對個人榮譽的挑戰。心想如何使對方無法回答,藉此羞辱對方無知。路加聖史清楚地描繪這些法學士企圖「考驗」耶穌。
 
在整部福音中,耶穌向來反擊回去。祂總是羞辱問話對手。耶穌問法律書(Torah:紀錄的天主聖言,指梅瑟五書)的專家,法學士:「你是怎樣讀的呢?」
 
法學士引用申命紀第六章4─5節和肋未紀第十九章18節正確地回答祂的問題,更加證實了他早已知道了答案。他的問題不只是考驗耶穌,而是謊言,裝作自己無知。可是沒羞辱到耶穌,反被自己羞辱了。再一次,耶穌因此又獲得競賽的殊榮。
 
法學士還有一次機會「挽回面子」(或有如解說者所言,顯示自己有理)。他又問耶穌一個問題:「誰是我的鄰人呢?」耶穌知道這問題又是個謊言,因為法學士正確所引用的肋未紀第十九章18節的上下文明確地提到鄰人是「你的親人」、「你的同胞」。
 
法學士現在說了兩個謊:一來可以陷耶穌於不義,二來挽救自己正在輸掉的名聲。耶穌巧妙地引用比喻終於羞辱了這個矯揉造作的自大法學士。
 

善心的撒瑪黎亞人

 
在這個七個情境的比喻中,撒瑪黎亞人是中心。
  1. 強盜剝了受害者的衣服,並打得他半死不活(30)。現在,沒有人能夠從受害者的服飾和腔調,在古代這是最普通的兩種辨識陌生人的方法,中辨識他的種族。幫忙他是相當冒險的行為。
  2. 司祭,屬社會精英應騎著驢,看了看受害者,想一想。如果受害者已死了或非猶太人,他老兄因為摸了他,依照規定,必須回到耶路撒冷取潔。那些才看到他光榮地完成司祭角色的人,現在卻看到他羞恥地回來取潔。這冒險可大了。根據德訓篇第十二章1─7節,這司祭就騎了過去(31)。
  3. 肋未人也許更近一些看受害者。雖然這通衢不是直的,肋未人可能老遠就看到司祭的回應。既然司祭都沒有伸出援手,肋未人何苦自找麻煩?那分明就是向司祭挑戰,羞辱他。況且,如果受害者住在舍根 Shechem(例如,撒瑪黎雅人),德訓篇第五十章25─26節提出天主的看法。肋未人也走過去。
  4. 撒瑪黎亞人是這故事中第三個令人稱奇的角色。讀者自然推想到是個「普通的猶太人」。但是這個世仇的敵人是第一個同情者(33)!希伯來文憐憫與心腹有關,表達內在深沉的感受。
  5. 他緊急處理(酒,油,和包紮),原本肋未人因忽略來未作的(34)。撒瑪黎雅人所作的冒險是受害者恢復意識後可能會憎恨他。撒瑪黎雅人的酒與油被猶太人視為不潔的,也因此造成猶太受害者不潔淨。某種角度來說,本故事的撒瑪黎雅人註定「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的倒楣」。
  6. 撒瑪黎雅人大可如司祭一般一走了之,但沒有:他扶受害者上牲口,帶他上客棧,繼續看顧他(34)。
  7. 最後,撒瑪黎雅人,不同於強盜,答應回來並代付差額(35)。這應該是故事中最荒謬的地方。如果受害者死了,他的家人會因為找不著強盜而殺了那協助者。如果他倖存下來,他將因酒與油而仇視撒瑪黎人使他不潔。不要太小看不潔,因為那是決定「聖潔就如同天主般的聖潔」(肋十一44和其他)。
 
對法學士而言,比喻的諷刺並沒有完。他的臉仍被耶穌的上次窘破所攏照著。現在耶穌再次諷刺羞辱他:「誰是那個遇到強盜者的鄰人呢?」
 
這狡猾的法學士立刻意識到這新且迫切的羞辱。法學士原本的問題是:「誰是我的鄰人呢?」。耶穌的問題是:「你要成為誰的鄰人?」。法學士理會到人必須成為任何人和每一個需要他的人的鄰人。人必須同情所有的人,即便是敵人。
 
這比喻慣常被解讀成仁慈與鄰人的倫理課。經過地中海文化將所有角色重新修飾之後,這比喻有了新的面貌。一個世仇的不相干人對他的敵人如此的同情與愛。這真是一個攻擊集體成見的精心傑作。
 
取自 The Cultural World of Jesus: Sunday by Sunday, Cycle B. 出版 Minnesota,Collegeville. 作者 John J. Pilch。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丙年將臨期第一主日

(路廿一25─28,34─36)   耶穌的文化世界   在路加福音的緒言中(路一1─4),聖史承認他與其他聖史一樣,參考了其他的來源。學者們一致同意最早的馬爾谷福音是其來源之一。今天來自路加福音(路廿一)的摘錄以馬爾谷福音十三章為基礎。   當代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