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1日 星期六

丙年常年期第廿一主日

(路十三22─30)

 

耶穌的文化世界

 
密西拿(Mishnah,大約西元200年)是本猶太教經師詮釋律法應用到新的情勢中的集結書,它反映了耶穌時代的巴勒斯坦猶太人的共同信念:所有以色列子民分享將要到來的世界(長老會十1,Sanhedrin10:1)。但是猶太之一的傳統法利賽黨人則相信唯有一種遺族(remnant)才能得救。「至高者創造這世界為所有的人,來世則為少數人」(4 Ezra 8:1)。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耶穌的猶太聽眾願意知道有多少人能夠分享祂所宣報的天國。
 
耶穌並未直接了當地回答這問題(總之這只有天主能做),反而提醒他們為了能夠克服窄門前的人潮洶湧應該需要努力。許多不配的人也試圖擠進去。
 
以下是反省的背景。屋主是耶穌本人。那些認識耶穌的對手,聽過祂講道,甚至同祂共進食的人,現在自認自己有資格進入筵席。耶穌不僅否認他們,稱他們為「作惡的人」,並且趕他們走。實際上,祂將他們鎖在外頭。

 

「圈內人」與「圈外人」

 
我們那些充滿團體意識的信仰先輩對於家庭充滿極大的興趣與信任。這就是所謂「圈內人」的核心思想;其他人都是「圈外人」。更高一層次,天主選民為「圈內人」,其他的人則為「圈外人」。
 
正常成為「圈內人」的方式是生在這家庭或團體內。但是所有的社會仍承認有其他方式成為「圈內人」。一般方法就是與自然所生的孩子同樣分享父母。因此這些毫無關聯卻分享同樣養育的孩子是不能互相結婚。或是分享同樣血緣的毫無關聯個人成為「血親」。社會總是基於共同生理本質(血統,唾液,精子,或奶水)來判定兩人是否能建立親屬關係。

 

餐桌交情(Table Fellowship)

 
成為「有關聯」或是「圈內人」的第二種方式是經過交換食物(the exchange of food),或是一起共餐。即便共餐的儀式不是太明顯,藉著分享同一餐飲,友誼鞏固了,陌生人加入了這團體。
 
這種餐桌交情的認識來自保祿宗徒致哥羅森書中的主要重點。猶太人伯多祿宗徒曾經與皈化的外邦人(非猶太人)共食,並藉著這餐桌儀式宣佈了信仰耶穌的猶太人與非猶太人是親屬。當有些猶太人指責伯多祿宗徒與未受割損的人(也就是那些不曾成為猶太人的篤信默西亞的信徒)共食時,伯多祿宗徒不再與非猶太人的信徒共餐。保祿宗徒對這事是無法認同。伯多祿宗徒不再與信仰耶穌的非猶太人共食可以說明這些非猶太人與信仰耶穌的猶太人並不是屬於同一家庭的。

 

與耶穌共食

 
路加福音第十三章中耶穌的對手也同樣認為。「耶穌啊,與我們共食,祢使我們成為祢的親戚。我們是祢的親屬了。為何現在祢將我們排除在祢的交情之外呢?」。耶穌的答覆早已在這章的起頭了(路十三2,5)。「除非你們悔改,你們會滅亡。」與耶穌同桌共食並不夠的。要與耶穌建立關係,生活的改變是必要的。
 
耶穌的對手提醒祂:「祢曾在街市上教導過!」。耶穌指桑罵槐諷刺他們:「的確,但僅僅聽而已。你們並沒有將它當真,並改變你們的生活。你們僅在外表上迎合我和我的教誨。」。耶穌給所有世代的信徒一個先知性的警語。唯有那些真心尋求祂以及祂的信息,學習那些關於耶穌真確誠實的事情(啟示19)的人,才能在天國上參加祂的盛宴。
 

取自 The Cultural World of Jesus: Sunday by Sunday, Cycle C. 出版 Minnesota,Collegeville. 作者 John J. Pilch。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丙年將臨期第一主日

(路廿一25─28,34─36)   耶穌的文化世界   在路加福音的緒言中(路一1─4),聖史承認他與其他聖史一樣,參考了其他的來源。學者們一致同意最早的馬爾谷福音是其來源之一。今天來自路加福音(路廿一)的摘錄以馬爾谷福音十三章為基礎。   當代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