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1日 星期六

丙年常年期第十九主日

(路十二32─48)

 

耶穌的文化世界

 
早在卅多年以前宗座聖經研究委員會提醒對觀福音的讀者要特別注意到傳統中耶穌的教導經過了三個傳承階段:階段一──耶穌本人,階段二──使徒的宣講,階段三──聖史們—耶穌死後四十年他們編輯他們的福音。這委員會於1993年出版了「教會內的聖經解釋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Bible in the Church」,其中讚揚了文化人類學給予聖經許多新穎的觀點,使得聖經中的角色與故事陳述在文化上蠻合理的。
 
這些「主日集 Sunday by Sunday」的反省主要為福音在不同的層面上描述最有可能的地中海歷史與文化背景。今天福音背景幫助讀者至少可以清楚地看到其中兩項。
 

地中海的時間

 
讀者們需要有一個恰當的「時間」背景來認識今天的章節。一般上美國人注視著未來,然而地中海的庶民則身陷於當下的泥濘中,太關心那種「日用糧」,以至於不考慮未來。地中海文化主要焦點在當下,這個寬廣的當下也包括著明天和昨日。
 
可是35至48節卻明顯地相信未來。代代信徒薪傳下來,這原始的聲明越來越退縮到過去,使得未來似乎與福音所指的漸行漸遠。
 
因此問題是:信靠未來是來自耶穌或路加或是兩者都有?這未來到底有多遠?
 

耶穌與時間

 
福音中的耶穌總是展示自己處處與當時的文化格格不入。當文化視一價值理所當然,耶穌則提出異議。庶民過於注重當下;菁英(例如,撒杜賽黨人)和傳統的學者(經師)則著重於過去。幾乎沒人注重未來。
 
這些要求警戒和忠信地重視「未來」的章節,相反於庶民對於當下的一般自然反應。當主子離開,僕人則作威作福,鞭笞奴隸,漿酒霍肉(45),有如貓咪不在,耗子當家。
 
以耶穌反結構的立場,祂鼓勵至少關心一下未來,一個迫近的未來。在祂的比喻中,祂提到必會回來但不知何時到家的主人。祂也說:「想不到的時候,人子就來了」。多多少少指的這後來的人子。

 

路加與時間

 
大約在耶穌死而復活後的五十到五十五年間,路加寫了他的福音,同他的讀者一般,他悲嘆著。耶穌被期待著再度來臨,但是祂已經遲了五十年了。有的人已經去世了,有的人焦慮著,更有些人開始關心別的事(throwcare to the winds)。
 
路加為此嚷著持續著守夜與忠信:「把腰束好(如此才能行,動不被絆倒),把燈點著」(35),因為「想不到時候,人子就來了」(40)。

 

人子的「來臨」

 
福音中這句出自耶穌的話明顯地是種自我的認同;它經常被翻譯成「我」。路加福音中「人子」大部分出現在耶穌的傳教上(五24;六5;七34;九56,58;十一30;十二10),或祂的痛苦上(九22,26,44)。但從現在(十二章)開始,人子被形容成「未來的判官」(十七22,24,26,30;十八89;廿一27,36;廿二69)。
 
許多學者相信這些「判官」的說法是因早期基督徒不耐久候等待基督立即再來,而且必須與每天的不正義抗爭,才將這些話放在耶穌唇上。(注意:為耶穌和路加讀者們,在地中海的文化中極有可能出現那些不忠信僕人的殘酷和暴力的懲罰的一幕)。
 
有時,忠信和警醒的信徒認為「他們(惡僕)將得到他們所該得到的!」。關心當下的市井小民在這樣的觀念下後得到些許的慰藉,為他們而言,未來的報酬總比得上現在的苦楚。
美國人毫無疑問主要關心未來,因而常忽略了當下。美國的信徒能從模仿信仰先輩關心當下中獲得益處。耶穌會在祂自己的文化中尋求這樣的平衡。
 

取自 The Cultural World of Jesus: Sunday by Sunday, Cycle C. 出版 Minnesota,Collegeville. 作者 John J. Pilch。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丙年將臨期第一主日

(路廿一25─28,34─36)   耶穌的文化世界   在路加福音的緒言中(路一1─4),聖史承認他與其他聖史一樣,參考了其他的來源。學者們一致同意最早的馬爾谷福音是其來源之一。今天來自路加福音(路廿一)的摘錄以馬爾谷福音十三章為基礎。   當代許多...